在國際比較中讀懂中國道路 ——訪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 (摘自《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》有刪節(jié))
來源:admin 時間:2019/9/9 23:47:58
記者:東方衛(wèi)視今年播出的思想政論節(jié)目《這就是中國》,以“演講+問答”的方式答疑解惑,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。您作為主講人,錄制這個節(jié)目的初衷是什么?節(jié)目如此受歡迎,您覺得成功之處在哪兒?
張維為:我們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。這個節(jié)目的初步成功,印證了我們的判斷——大變革的時代是一個需要思想和話語的時代,也是一個能夠產(chǎn)生思想和話語的時代。
大變革時代,大家關心的問題思考的問題自然更多,我們應該回應這些關切和思考,努力向公眾提供好的思想和話語產(chǎn)品。
這些年來,我們堅持把中國道路研究和中國話語研究做實、做透,做到經(jīng)得起國際比較。我們把解構西方話語、建構中國話語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做,并取得了不少突破。這使我們做這個節(jié)目有底氣,很自信。
我們主張中國話語的建設應該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事業(yè)。在這個節(jié)目中,我們堅持了一條:真實的觀眾,真實的問題,不回避任何尖銳的問題。應該說,這個節(jié)目基本做到了多數(shù)觀眾愿意看、有感覺、能共鳴。
記者:您在演講中以翔實的數(shù)據(jù)、鮮活的案例告訴我們“中國正在崛起,中國人要自信”。但我們深知,中華民族在實現(xiàn)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會面臨各種風險挑戰(zhàn),我們應該怎樣堅定自信?
張維為:中國人看問題是辯證的,“危”也是“機”,中國崛起的過程不就是一個不斷戰(zhàn)勝各種危機和挑戰(zhàn)的過程嗎?
比方說,十來年前,春運還是我們最頭疼的問題之一:一個月時間里,數(shù)十億人次上路,給我們的交通運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(zhàn)。但隨著高鐵“八縱八橫”的建設,隨著“一部手機,全部搞定”,出行變得如此方便?,F(xiàn)在春運已經(jīng)成了展示中國作為“文明型國家”的一張亮麗名片:一個月的時間內(nèi)30多億人次上路、百姓對家的掛念,中國人濃濃的家國情懷、世界一流的基礎設施,等等。
有了過去70年取得的成就和經(jīng)驗,有了我們自己探索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,我們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,我們的前景只會越來越好。
很長一段時間以來,西方主流政治學者、主流媒體人、主流智庫的指導思想還是“西方中心論”,還是“歷史終結論”。只要中國的做法和西方的做法不一樣,中國就是不對的,中國就要走衰,中國就要崩潰。然而,“兩岸猿聲啼不住,輕舟已過萬重山”。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領導下中國迅速而全面地崛起,中國人民生活水平跨越式提高,中國加快了邁向世界政治和經(jīng)濟舞臺中央的步伐。坦率地說,這是一個超亮麗的成績單,世界上其他國家、其他政黨拿不出來。
記者:我們應該怎樣建構中國話語,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的政治制度?
張維為:現(xiàn)在我們看到國際競爭日益激烈,我認為政治制度競爭無疑是一個關鍵。在這個競爭中,我覺得我們可以提煉出三條標準,這也可以說是用一種中國話語,來進行跨黨派、跨國家的比較。
第一,這個國家有沒有一個能夠代表人民整體利益的政治力量或者政黨。如果有的話,這個國家可能就有更大的競爭力,勝出的可能就比較大;如果沒有,走衰的可能就比較大。坦率地說中國是有的,就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第二,是看一個國家是否有足夠的改革能力。中國需要改革,西方國家也需要改革。但現(xiàn)在看來,好像只有中國能夠真正地推動改革,為什么?因為改革是要破除既得利益的,而破除既得利益需要有能夠代表人民整體利益的政治力量來推動,否則改革很難進行。
第三,就是看一個國家的決策力和執(zhí)行力。中國共產(chǎn)黨采用的是協(xié)商民主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來進行決策,所以它的決策力、決策質量總體上明顯高于西方國家的小圈子決策、游說集團決策和民粹主義決策的模式。我們決策的執(zhí)行力應該說也是世界一流的。
這三條標準我覺得可以構成一種中國話語、中國標準。我們可以用它來衡量評判世界各國的政黨制度和政治制度,這同樣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堅定“四個自信”。